國土資源部副部長、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在1月15日至16日的2011年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說,通過新一輪全國國土資源大調查,我國新能源資源調查評價取得一系列新突破。在我國南海北部和祁連山凍土區,首次發現天然氣水合物。與此同時,初步查明我國西藏自治區扎布耶鹽湖碳酸鋰總資源量達246萬噸,是世界三大百萬噸級鹽湖鋰礦之一。特別是我國首創了適合當地的低成本提鋰新工藝,將為西藏經濟發展和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發揮重要作用。
能源礦產調查有突破進展
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指出,12年國土資源大調查經過不懈努力,在多個領域實現重大創新,取得了重大突破。
據了解,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,基本摸清鐵、鋁、煤、銅、鉀等13個重要礦種的資源家底,提供大量找礦預測區。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,完成15萬個礦業權野外實測,查清了礦業權現狀。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,核實了石油、天然氣、煤、鈾、鐵、銅、鋁土礦等28個礦種的儲量數據,為礦政管理提供了基礎支撐。
《中國能源報》記者采訪了解到,能源礦產調查了證實松遼盆地外圍、銀額盆地、中上揚子盆地和羌塘盆地等區域具有良好油氣資源前景。海洋油氣調查圈定38個含油氣盆地,在南海北部發現了巨厚的中生代含油氣地層,為深水海域油氣勘探指明方向。在新疆探獲1927億噸巨厚煤炭資源。
不僅能源礦產調查取得重要進展,“走出去”戰略取得實效。開展跨境成礦帶基礎地質編圖、成礦地質條件對比和成礦規律研究,并在重點成礦區帶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。初步建立了覆蓋全球的礦產資源信息系統數據庫。為國內近300家單位提供境外信息服務,引導企業開展境外礦產勘查開發。